1976年12月1号那天,中国派在联合国的常驻代表黄华,收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个紧急任务,让他必须在十天内赶回国内。他赶紧忙活起来,把该交接的工作都弄得井井有条。到了12月12日,他一下飞机,就看见几个外交部的同事已经在机场那儿等着他了。
那时候,王海容副部长跟黄华说,上面已经定下来,让他来当外交部部长。原来的部长乔冠华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正在接受调查,这就意味着,黄华主导的中国外交新篇章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大家都知道,新中国外交界真是高手如云,周总理就是里面的佼佼者,他的故事到现在都还在传颂。今天咱们要聊的黄华,那可是周总理当年特别看好的外交高手,也是大家公认的资深红色外交家。
他以前做过副总理,经历了中国外交60年的大风大浪,大家都说他是“新中国外交史上不可磨灭的领军人物”。今天,我来跟大家聊聊黄华那不平凡的一辈子。
1913年年初时候,黄华在河北省的磁县呱呱坠地。到了他19岁,成功考进了燕京大学,从那以后,他的人生就变得特别精彩。
何理良夫人回忆黄华时说道:“他虽然学的是经济,但从来没实际干过这行!”那时候,燕大是个教会学校,所以黄华的英语学得挺好。而且,他还认识了不少能理解、同情学生的中外朋友。
那时候,黄华结识了一位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,两人处得特别好,成了铁哥们。这段友情,对黄华来说,简直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大转折。
1936年那会儿,斯诺多亏了宋庆龄的帮忙,才能去陕北苏区做采访。他一发出邀请,黄华立马就答应了,虽说当时他眼看就要毕业了,但他一点都没犹豫,收拾收拾就跟着斯诺一起上路了。
到了延安,斯诺跟咱们党的上百位领导和打仗的同志聊了聊,然后根据这些写了本特别有名的书,叫《西行漫记》,大家也知道它另一个名字《红星照耀中国》。这本书能出来,多亏了黄华的帮忙。
黄华为了确保初稿没问题,经常会把斯诺的手稿翻成中文,然后带到保安给主席看看。其实,自打他到了苏区,心里就铁了心不走了。就这样,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大家才知道他做的这些事儿。
何理良夫人说:“王汝梅才是黄老的真名,黄华只是他的笔名。他改名字是因为参加革命工作可能会给家人带来麻烦,没想到这一改,黄华这个名字就用了一辈子!”
跟斯诺道别之后,黄华就加入了红军,而且还给朱德总司令当过政治秘书。因为这个缘故,他还找到了一段珍贵的革命情缘。
1944年6月份,美国那边拍板决定,要派一支美军观察组跑到延安去。这事儿咱们主席可上心了。黄华呢,就成了接待小组里的一员,挑起了翻译和联络的大梁。打那会儿起,黄华就算是正式走上了外交这条路子。
建国前,黄华除了忙我党的其他杂七杂八的事儿,主要还是围着对外事务转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他更是在总理和陈毅的带领下,频繁参与了好多重要的外交场合。
1960年的时候,黄华成了咱们国家驻加纳的头一任特命全权大使。后来,他又去埃及、加拿大当过大使。他一直特别努力,就是为了给咱们中国在国际上挣个好脸面。
黄华在那些年不太平的日子里,确实碰上过不少难事儿。但好在1971年10月以后,咱们中国在联合国的位置又给正名了。从那以后,黄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,精神抖擞地代表中国,在国际上到处忙活起来。
大家都知道,新中国一路走来不容易,在外交上碰过不少钉子,吃过不少苦头。黄华对此特别有感触。
当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后,他带着中国外交团队下了不少功夫,大大增加了中国在联合国日常工作的身影。面对许多复杂的国际争端,他们始终保持冷静的立场,不掺和大国的争斗,处理得相当妥当。
在那些特别忙的时候,黄华特别关心跟中国和美国友好人士以及在美国的华人的联系,还有跟秘书处里那些华人的官员们的打交道。
另外,说到台湾问题,多亏了黄华一直的努力,联合国那边终于有了新动作,他们决定以后不再单独拎出台湾来说事了。而且,他们还把香港、澳门从殖民地的名单里给划掉了。这些举措,那可都是头一遭啊。
实际上,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,黄华是中国外交大使里唯一一个没让回国参加运动的。他的外交本事,党中央可是一直看在眼里,没忘掉。也正因此,才有了之前提到的那事儿。
1980年9月份,黄华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,还兼着外交部部长。那时候,中国正走到改革开放这个重要关口。黄华呢,他坚定地跟着党中央的外交大计走,一边守护着我们国家的主权,一边给中国的外交工作打开了新路子。
黄华退休后也没闲着,还是中国外交圈里的活跃分子。他搞了个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,说起来,他展现的那种大国气派,真的在国际上给中国赚了不少好评。